近年来,青岛海水淡化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,这与技术进步和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是分不开的。目前,国内海水淡化项目的产水成本约为5~7元/m3,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产水成本不到5元/m3。
制约海水淡化成本的主要是前期投入的建设成本,包括超滤膜、反渗透膜、能量回收装置等。此前,许多关键设备需要进口,价格昂贵。随着国内科研的突破,许多关键设备已经被国产设备取代。董家口项目和百发项目二期是自主开发、设计、建设和运营的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。主要设备设施基本实现国产化,百发二期工程国产化率达到70%以上。
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采用国产超滤膜,直接降低成本40%。在运行过程中,工作人员还不断总结经验,进行技术改造,延长膜元件的使用寿命。海水淡化水的售价降至4.25元/立方米,接近青岛市引用客运水源的制水成本。
不仅如此,青岛市积极推进海水淡化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设备中试和应用示范基地建设,加快关键设备设施国产化步伐。除了对设备进行国产化替代以降低成本外,青岛还积极拓展产业链,通过下游附加产品提高经济效益。随着价格变得越来越经济,海水淡化将在城市供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作为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,青岛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使用更多的水,青岛也将加快海水淡化项目的建设。